聯系我們

地址:鄭州高新區國家大學科技園孵化2号樓
銷售熱線:0371-69126896
傳真:0371-69126511
全國技術服務熱線:18637103373 谷工

咨詢QQ:21805308

微信:18237138852

新聞動态

當前位置:首頁> 新聞動态> 鳙魚養殖三大模式,助力養戶提産增效

鳙魚養殖三大模式,助力養戶提産增效

點擊次數:1032上傳時間:2023/1/14 19:38:02 文章來源:水産前沿網

    一、影響鳙魚生長的因素
    1、浮遊動物。天然養殖條件下,鳙魚以攝食浮遊動物爲主。浮遊動物在一年四季是動态變化的,一般在4-5月份生物量最大,而在其它月份的生物量很少,在水産養殖旺季的6-8月份更是微乎其微。通過測定,有些魚塘在高溫季節的浮遊動物量幾乎爲零,鳙魚的生長也異常緩慢,很多行業人士分析是由于6-8月份魚類将浮遊動物種源食光。但通過進一步對未投放任何魚種的水體進行打樣測定,其生物量仍然呈現該規律,究其原因,可能與浮遊動物既不耐高溫,也不耐低溫有關。
    2、浮遊植物。大量的實踐證明,在富營養(藻類豐富)的水體下,鳙魚的長勢依然良好,這就說明當水體浮遊動物缺乏時,浮遊植物是鳙魚擇取食物時一個很好的補充。目前,很多地方用白鲢、鳙魚來治理富營養化水體就是此原因所在。此外,通過觀察不同水體對鳙魚生長的影響時發現,在一定水體肥度範圍内,随着透明度的增加,鳙魚的生長性能降低。因此,浮遊植物的生物量大小,依然可對鳙魚的生長造成較大影響。
    3、魚種密度。傳統養殖模式下,鳙魚一般以套養模式養殖,密度爲30-80尾/畝,很少有超過100尾/畝的,這是因爲過高的密度更容易造成浮遊動植物缺乏,鳙魚生長緩慢。而在投料的情況下,密度可達300-400尾,生長較快,産量也大幅度提高,但是進一步提高密度時,對鳙魚的生長産生顯著影響。筆者查閱大量文獻,推測可能與鳙魚體缺乏纖維素酶有關,而我國的飼料中,大多由植物性飼料提供營養。
    4、魚種規格。一般情況下,鳙魚規格越大,長勢越快。筆者在飼養不同規格鳙魚的生産性試驗中發現,鳙魚種放養規格越大,單産越高。3-5寸的鳙魚當年可養到2-3斤,1-2斤的鳙魚當年可養到5-10斤,2-3斤的鳙魚當年可養到10-15斤,10-15斤的鳙魚當年可養到30-40斤。因此,合理放養大規格魚種,是提高鳙魚産量的重要措施。
    5、飼料及養殖模式。目前國内有越來越多的飼料企業生産銷售鳙魚飼料,但料型、營養标準定位、推薦模式差異很大,大多情況下存在知其然不知所以然的情況。很多技術人員用其它養殖品種的飼料,通過簡單的配方調整制成鳙魚飼料,其結果遠達不到預期。筆者通過多年來的小試、中試及田間試驗發現,鳙魚對原料的的選擇、營養的均衡性要求非常高,其嗅覺、味覺也很特殊,很多看似高檔的原料用于鳙魚飼料中,其結果達不到期望值;營養素的配比、料型、模式等對鳙魚的影響同樣很大,各方面都需要通過系統性研究才能對鳙魚養殖提供幫助。
    二、鳙魚養殖三大模式介紹
    1、放養模式。通過大量的研究及終端實踐表明,梯次放養模式是保障大頭魚養殖高産的有效放養模式。具體實施方法爲:主養魚按正常密度放養,鳙魚至少放養三種以上不同規格的魚種,不同規格間至少相差0.3斤/尾以上。一是由于大頭魚料的料型獨特,放養不同規格的魚種能最大化利用飼料,減少浪費;二是當大規格魚種養成上市後,小規格魚種的長勢也會明顯提速。鳙魚的放養密度一般爲200-400尾/畝,最低不得低于150尾/畝,否則會影響鳙魚攝食,不能充分發揮飼料效益。目前,在筆者服務的客戶群體中,最高密度可達700尾/畝。對于養殖“新手”,建議從200尾/畝開始放養(如表1),随着養殖經驗的積累,可逐步增加放養密度。
    2、調水模式。大量研究表明:适當培養浮遊動植物,保持水體一定的透明度對于鳙魚的生長具有重要意義。一般水體透明度維持在20-25公分比較适宜。浮遊動植物的培養須要定向培養藻種及有益菌,而考慮到一年四季的氣候變化,須篩選耐溫性廣的藻源及菌源,以保持常年穩定。同時,水體需要适當補充微量元素及維生素,強化水體培藻培菌的同時,提高鳙魚自身免疫力,提升生長速度。具體培養時間可采取3162的模式,即從3-5月份,每月培養1次,6-11月份,每月培養2次,以保障常年豐富的浮遊動植物量。培水調水是提高鳙魚産量、提升鳙魚長勢很重要的技術措施!
    3、飼喂模式。鳙魚屬于濾食性魚類。和吃食性魚類不同的是,鳙魚需要通過鰓耙濾取食物,攝食較慢;其體内消化酶缺乏,微生物菌群也不夠豐富;因此,配套的産品及飼喂模式至關重要。常規配合飼料在提升鳙魚産量,拉大規格已取得豐碩的成果,但對于鳙魚精養、腸道健康、進一步提升放養密度及産量具有一定的局限性。鳙魚發酵濃縮飼料,搭配配合飼料投喂,能有效解決此類問題。

鄭州漁工電子科技有限公司版權所有 Copyright 2008-2024 ICP備案号:豫ICP備2021038247号-1 公司營業執照查詢

鄭州高新區國家大學科技園孵化2号樓